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未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

 

第十品中的一句話,是我個人認為,是金剛經中實踐修行的觀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要真正了解此話所代表的含義,基本上已經了解金剛經所闡述的道理。此部份之前已在對佛經應有的正確觀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章中說明,希望朋友們可以再回頭思考一下。

 

 

金剛經中不少類似此篇中的文法結構,如: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你覺得這是A,但實際上不一定是A,你會認為他是A,是因為我們叫他做A」。

 

 

用一種很俗的代換方式,就是:

 

你認為這個女人很美,但實際並一定是真美,我們會認為她美,是因為我們把美定義成「這樣」叫做美。

 

每一個人對美的認知不同,環肥燕瘦,各有所愛。那麼,到底什麼叫美?完全在於自己的感知認定。而萬事萬物均是如此。

 

~~

 

世尊詢問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我的老師,燃燈佛(老師)的教導下,我有得到一套全人類通用的修行方法了嗎?」

 

須菩提回答:「沒有的,因為一切萬事萬物的【觀點都是在自己認定的,因此並沒有一套可以適用於全世界的法則。」

 

 

那麼,怎麼辦?大家的【觀點都不同,怎麼溝通呢?

 

 

 

重點來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看待一件事,

 

不要看到一個影就馬上下定義(色);

不要聽到一些風聲就下決定(聲);

不要用太多以往的經驗概念去推理(想);

不要在意太多八卦消息(味);

不要以為自已實際認為的就覺得一定是如此(觸);

 

心中不要先預設立場(應無所住),如果可以這樣看待一件事,這就是生【清靜心】(而生其心)。

 

只要有【清靜心】,事情就容易看的清楚,看的明白。

 

 

其實道理很簡單,用現代管理學的角度看,因為彼此之間都丟掉了各自的成見,溝通就順暢了。分析問題不要只看表面,解決問題要抽絲剝繭,一層一層找出真正的核心問題,如此看清一件事,問題自然就容易解決了。

 

 

說實在的,理論很簡單,但實踐很難。

 

朋友們可以一次找一件事來練習,久而久之把這思考邏輯成了習慣,將會成就不急、不氣、不慌、不怨、不恨,自然而然,生活也就輕鬆了!

 

 

 

arrow
arrow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