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 年 10月
位於嘉義市的空軍建國二村正式拆除
綜藝教父王偉忠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門牌號碼拆了下來
他將舊門牌重新掛到新家中
這樣,在眷村過世的爸爸,才可以認得回家的路



「這是一個不說就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如同傳單上寫的
王偉忠為了保存眷村文化
他利用空檔時間,和舞台創作才子賴聲川述說眷村的種種
就這樣, 在 2008 年開始了寶島一村的第一場公演




此劇參與演出的,都是舞台實力派硬底子演員
主要由三家人的故事為主軸

屈中恆及徐堰鈴(或郎祖筠)的趙家
馮翊綱及范瑞君的朱家
宋少卿及蕭艾的周家

演出五十年在眷村的歷史故事

第一幕:1949-1950年
第二幕(上):1969-1972年
第二幕(下):1969-1975年
第三幕:1982-2006年




在五月份就訂了票,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一向不便宜
太貴又下不了手,和老公兩人買了三樓的 1500元區
當時算很早買,所以是正中間的位置

第一次到國家戲劇院



我沒住過眷村,但從小家裡就是一堆榮民伯伯來來去去
當然,也練就了一身,每個省份的口音都聽的懂的好本事
說實在的,故事內容從小就聽到爛

但小時候不太懂,只覺得這些看起來不太稱頭的伯伯很煩
老是坐在那裡聊戰爭及大陸家鄉的故事
如同那一夜相聲中說的
大家總在比慘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長大後,慢慢地了解,這群來自台灣的「新住民」
是多麼不得已及不願,而戰爭卻將這群年輕人帶離故鄉
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又排斥他們的「寶島」

故事中的三家人,是典型的三類來自大陸軍眷的型態

屈中恆及徐堰鈴的趙家
:攜家帶眷一同到台灣來的

馮翊綱及范瑞君的朱家
:到了台灣娶了台灣的老婆落地生根的
(我家是屬於這種)

宋少卿及蕭艾的周家
: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來到台灣,到後來娶了一起從大陸來的女人的
(老公家是屬於這種)

其實還有另一種,就是從頭到尾都都未娶老婆
在台灣終老一生的榮民伯伯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這群住在眷村的軍人及眷屬
從開始暫居過客的心態,一直到想要反攻大陸回家鄉
到最後認命,把台灣當成家的心態
影響了下一代的思想及發展

故事的場景表現的很有含意
三家人五十年來,除了多了桌子及床以外
似乎都沒有變
而切換年代,是利用不同年代的音樂做背景,或者某個時事

也代表了這群人一直活在自己圍起來的世界中
第二代趙家二姐總是說:外面才是現實的世界
所以,有不少第二代在很早期就出走離開眷村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范瑞君代表著標準的台灣婦人(最左),嫁給逃難過來的小朱馮翊綱
從完全聽不懂國語,比手畫腳的和老公生活在一起
到後來可以用流利的台灣國語罵老公
並且學會了隔壁趙家婆婆的天津包子
開始做了生意補貼家用,養活一家人
而村外的木工小黃
也代表著台灣的在地人民接受這一群外地來的人的文化故事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又是賺人熱淚的一幕

這時,老趙已去世,由兒子代表父親回到大陸跪拜奶奶
小朱帶著台灣老婆回到老家,看著比自己老的大陸老婆及兒子
而老周回到家鄉時,父母早已過世,跟著分別三十年多的姐姐到墳上上香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回想起爸爸在開放第一年就馬上趕回去
但沒多久就回來了
就像老周說的:住慣台灣了,回不去了!


故事的發展,時而讓人狂笑不止
不到幾分鐘,卻又馬上讓人感動的流下淚來
短短的九十分鐘,在劇院裡不斷聽到抽搐、擤鼻涕的聲音傳來

到中場休息,己看到一堆人紅著眼
老的、年輕的



熱熱的包子,是寶島一村結束散場的傳統
一人拿著一個包子,希望大家可以了解這個特殊年代的歷史
可以包容這一群歷史上戰爭犧牲下的家庭的苦難

回到家,KiKi 問我,什麼是眷村?

「這是一個不說就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她和哥哥只能從我們口中及書中去了解那年代的故事
傳的越久
味道,就越淡了

眷村,到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大概都不會懂了
這是歷史的特殊名詞及現象

而希望未來,永遠都不要再有眷村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