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 年 10月
位於嘉義市的空軍建國二村正式拆除
綜藝教父王偉忠將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門牌號碼拆了下來
他將舊門牌重新掛到新家中
這樣,在眷村過世的爸爸,才可以認得回家的路



「這是一個不說就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如同傳單上寫的
王偉忠為了保存眷村文化
他利用空檔時間,和舞台創作才子賴聲川述說眷村的種種
就這樣, 在 2008 年開始了寶島一村的第一場公演




此劇參與演出的,都是舞台實力派硬底子演員
主要由三家人的故事為主軸

屈中恆及徐堰鈴(或郎祖筠)的趙家
馮翊綱及范瑞君的朱家
宋少卿及蕭艾的周家

演出五十年在眷村的歷史故事

第一幕:1949-1950年
第二幕(上):1969-1972年
第二幕(下):1969-1975年
第三幕:1982-2006年




在五月份就訂了票,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一向不便宜
太貴又下不了手,和老公兩人買了三樓的 1500元區
當時算很早買,所以是正中間的位置

第一次到國家戲劇院



我沒住過眷村,但從小家裡就是一堆榮民伯伯來來去去
當然,也練就了一身,每個省份的口音都聽的懂的好本事
說實在的,故事內容從小就聽到爛

但小時候不太懂,只覺得這些看起來不太稱頭的伯伯很煩
老是坐在那裡聊戰爭及大陸家鄉的故事
如同那一夜相聲中說的
大家總在比慘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長大後,慢慢地了解,這群來自台灣的「新住民」
是多麼不得已及不願,而戰爭卻將這群年輕人帶離故鄉
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又排斥他們的「寶島」

故事中的三家人,是典型的三類來自大陸軍眷的型態

屈中恆及徐堰鈴的趙家
:攜家帶眷一同到台灣來的

馮翊綱及范瑞君的朱家
:到了台灣娶了台灣的老婆落地生根的
(我家是屬於這種)

宋少卿及蕭艾的周家
: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來到台灣,到後來娶了一起從大陸來的女人的
(老公家是屬於這種)

其實還有另一種,就是從頭到尾都都未娶老婆
在台灣終老一生的榮民伯伯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這群住在眷村的軍人及眷屬
從開始暫居過客的心態,一直到想要反攻大陸回家鄉
到最後認命,把台灣當成家的心態
影響了下一代的思想及發展

故事的場景表現的很有含意
三家人五十年來,除了多了桌子及床以外
似乎都沒有變
而切換年代,是利用不同年代的音樂做背景,或者某個時事

也代表了這群人一直活在自己圍起來的世界中
第二代趙家二姐總是說:外面才是現實的世界
所以,有不少第二代在很早期就出走離開眷村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范瑞君代表著標準的台灣婦人(最左),嫁給逃難過來的小朱馮翊綱
從完全聽不懂國語,比手畫腳的和老公生活在一起
到後來可以用流利的台灣國語罵老公
並且學會了隔壁趙家婆婆的天津包子
開始做了生意補貼家用,養活一家人
而村外的木工小黃
也代表著台灣的在地人民接受這一群外地來的人的文化故事


照片來源:當場發的節目宣傳單

1987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又是賺人熱淚的一幕

這時,老趙已去世,由兒子代表父親回到大陸跪拜奶奶
小朱帶著台灣老婆回到老家,看著比自己老的大陸老婆及兒子
而老周回到家鄉時,父母早已過世,跟著分別三十年多的姐姐到墳上上香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回想起爸爸在開放第一年就馬上趕回去
但沒多久就回來了
就像老周說的:住慣台灣了,回不去了!


故事的發展,時而讓人狂笑不止
不到幾分鐘,卻又馬上讓人感動的流下淚來
短短的九十分鐘,在劇院裡不斷聽到抽搐、擤鼻涕的聲音傳來

到中場休息,己看到一堆人紅著眼
老的、年輕的



熱熱的包子,是寶島一村結束散場的傳統
一人拿著一個包子,希望大家可以了解這個特殊年代的歷史
可以包容這一群歷史上戰爭犧牲下的家庭的苦難

回到家,KiKi 問我,什麼是眷村?

「這是一個不說就可能會隨即消逝的故事」

她和哥哥只能從我們口中及書中去了解那年代的故事
傳的越久
味道,就越淡了

眷村,到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大概都不會懂了
這是歷史的特殊名詞及現象

而希望未來,永遠都不要再有眷村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Ki 媽咪 的頭像
    KiKi 媽咪

    都會女子的異想世界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