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 2011 年 9 月號有一篇:『科技大計的大危機』,提出因 IT 計畫失敗的原因,以及因為失敗所造成之商業損失。 但其中也有提到一個成功案例,2006 年大公國銀行更新核心銀行作業系統,先行規劃十二個月,訂立兩個主要系統目標。 計畫進行了十八個月後順利上線,而時程僅延誤 7%,成本也只比預估多了 18%。在這種大型的專案下實在是很難得。 系統更換上線,幾乎成了每家公司員工的夢魘,除了習慣的變更排斥,IT 技術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更多的,是人員管理的問題。先排除 IT 人員的管理,一個專案的成功,客戶其實應要負最大的責任。 去年敗在一個專案中,使得部門績效未達到目標不說,還讓公司虧損累累。在後來的專案檢討中,我深深得出這次失敗的原因! 在此篇文章中,一直提到應要避開黑天鵝,何謂黑天鵝? 《黑天鵝效應:如何及早發現最不可能發生但總是發生的事》 , 黑天鵝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無知】及【自我詮釋】。 【自我詮釋】最糟糕,為了讓專案可以進行,我不斷地【自我催眠】,讓所有的事【合理化】; 現在回頭想想看:時程不合理就是不合理,不管以上什麼理由,就應要力爭做不到,為什麼要因為這些事而退縮? 當時不敢說,也有著一個原因:怕被解約!怕被罰款!怕客戶不高興! 這次,又有一個類似的專案評估發生了! 估了一個人月數,客戶嚇到,於是,再出了一版;客戶還是說,預算不夠,再出一版;客戶說:用我的!
而在 2007 年夏天又和杜拜銀行合併,使計畫更加複雜。
因此,書中提出科技計畫人應採取的關鍵步驟以供大家參考:
~截取於哈佛商業評論 September 2011
一旦合理化,怎麼還會有錯?沒有錯,如何去面對錯誤?如何去解決困境?
這才是專案失敗的原因!
如,時程不合理,但客戶卻不變更?
因為之前的專案都很順利在短期內上線,所以這次也可以!
因為客戶預算只有這樣,所以壓縮了時程!
因為要配合另一個專案上線,因此一定要訂這個時程!
如,系統需求不合理
因為簽約前沒有談清楚,所有專案都要擔此風險!
因為客戶搞不清楚狀況,所以沒有談明白!
因為 SA 沒有經驗,所以沒有和客戶確認清楚!
訪談中都可以分析出以上的事,然後呢?
就應要拿出來攤在桌上,大家說清楚怎麼辦不是嗎?為什麼在私下解釋半天,卻沒有行動?
但做失敗了呢?更嚴重,不是嗎!
在估人月時,不斷地找理由降人月,這不是又在為【不合理】找理由嗎?
這次,我真的要很堅定又勇敢的說:做不到!
- Dec 29 Thu 2011 23:41
科技計畫領導人應採取的關鍵步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