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由一個女老師的聲音開始,畫面是一群中學生在喝著牛奶,打鬧著,完全不理會森口老師在說什麼。
電影的掌鏡很現代、很有質感,拍的很藝術...
鏡頭不斷地帶向打鬧中的同學,老師温柔的聲音持續著,勸戒同學們應要好好的愛惜生命,於是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命』字!
森口老師告訴大家,前一陣子,身為單親媽媽的她,失去了愛女。女兒在森口老師教學的游泳池溺斃,警察鑑定出原因為:『失足』。森口老師不相信,自己進行調查,查出了兇手,竟是自己班上的兩位同學 A 與 B。
森口老師娓娓道來她推斷出的過程,語氣與表情,平靜的讓人害怕!
鏡頭不斷的游移在同學中,有人已在森口老師敘述中得知是那兩位同學,拿著手機開始傳簡訊流傳著,有人已開始交頭接耳的討論著。
森口老師繼續說道,她不會再追究這件事,因為十四歳以前有著少年法的保護,就算她再去上訴,這兩個少年還是會無罪釋放,因此,她選擇要使用另一個方式處罰他們,讓他們知道尊重生命:森口老師將愛女的父親,一個罹患 AIDS 的血液,注入那兩位同學的牛奶中。
頓時,己有一位同學鳴著嘴跑了出去,而另一位同學則呆若木雞的坐在座位上…
故事開始了,一個教師對學生的報復!
~~~~~~~~~~~~~~~~~~~~~~~~~~~~~~~~~~~~~~~~~~~~~
作者利用一個報復的故事,刻畫出一個復仇故事中各類角色的內心告白,
這些角色,如同同名書目:
「佈局者」:一心復仇的女教師;
「煽動者」:不知情,被人利用的熱血老師;
「縱容者」:溺愛殺人的兒子,卻又將錯推給森口老師的母親;
「教唆者」:道德觀扭曲,設計殺人的天才學生;
「順從者」:為求同學的認同、言聽計從的共犯,卻成了真正殺人的學生;
「袒護者」:為愛包庇的班長;
「加害者」:班上其餘 的學生。
這部片子在網路上引起不少的爭議,尤其前一陣子在討論學校霸凌事件時。
若先不去討論這部片子的另一個主要議題:道德及人性,青少年心理問題,在這部片子中表現的非常的淋漓盡致。
片子的表現是由教師的告白,看到的 A 與 B 兩位同學「表現」出來的觀感-復仇者所看到的表象;
再由 A 同學的告白,得知他殺人的真正理由及如何教唆 B 同學變成共犯;
再由 B 同學,看到他為何順從教唆者,變成一個真正的殺人犯!
到此,己看出作者及導演的功力,利用鏡頭,道出每個人內心的告白,譜出每一個人『眼中所見之事』,和事實之差異。
事情,原本可以不用那麼複雜的!
但是加上了不知情被人煽動的熱血老師;
加上其它同學的加害;
加上知道真相,卻又不阻止的袒護者,
很快的形成一個共犯結構,讓事情越走越離譜!
結局:當然很殘酷!
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報復,依著森口老師的計畫進行!
~~~~~~~~~~~~~~~~~~~~~~~~~~~~~~~~~~~~~~~~~~~~~
我的結論如何?
事情,真的原本可以不用那麼複雜的!
一開始,森口老師就依個人觀點及別的同學八卦去看 A 同學(虐待貓咪事件),造成 A 同學所做的任何事,在森口老師眼中, 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同學,因此,當 A 同學拿著科展的報名表給老師簽時,被森口老師的冷言冷語激怒,並懷恨在心…
在 A 同學的告白中,比對出他實際上做的事,和森口眼中看到的,差了十萬八千里!
根本是森口老師害死自己的女兒。
~~~~~~~~~~~~~~~~~~~~~~~~~~~~~~~~~~~~~~~~~~~~~
在電影的進行中,我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抛棄自己經驗法則,去面對我的小孩?
我們眼中看到的所謂事實,和真正的事實,到底差了多少?
片子很血腥很血腥,典型的日本驚悚片,但卻有著另人省思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