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工工具公司為了追求成長,已投注了大筆資金,大舉收購公司,擴張營業項目,這些支出目前還沒有回收,換句話說,還在等待獲利回收。雖然主事者非常樂觀,認為前景可期,然而,這樣不斷燒錢下去,公司還能撐多久?
~HBR February 2014
尼基接了父親的產業,是一個機器傳統製造業。為了因應市場的需求,尼基想要轉型顧問口中,提供「解決方案」的整合廠商,因此必須擁有原本沒有的技術及產品。剛開始,尼基利用最快速的作法,『收購』。
在收購了多家公司後,尚未看到成果,尼基又開始看上了一個市場,想要收購另一家公司,以補填缺失的一塊軟體技術,此時不但財務長威廉反對,連同投資人也開始發出聲音。尼基因此而開始動搖。
故事的問題:百利工具應不應該收購監測機器人公司,以促進成長?
接下來,有四位專家的建議。
~~~
其實,這一篇個案研究,和一般的收購評估的文章差不多,大同小異沒什麼特別的,但也許在當下公司剛好發生類似的故事內容,因此,讓我延伸出很多特別的想法,不在故事內容,而是在專家評論。
~~~
心動就別瞻前顧後-Rand Araskog(ITT 公司執行長)
評論內容中,有一段是我個人覺得很重要的一項:
『…尼基最後必須要考慮一點:自己的個性。他顯然是進取心十足的建造者,不會樂於重建一家裁員縮編的公司,這樣做他也不會成功。藉由裁員以提高獲利能力,或許也是百利工的可行做法,但如果由他負責執行,就會行不通。』
本期的封面是【突破策略的盲點】,大部份的策略專家,都會用形勢分析的方法去討論策略及執行力,鮮少人會用『領導人個性』做出發點,再加上以上的評論中有一個重點:『如何獲利?』
公司獲利的方法很多:『縮編或是以目前公司既有的資源,創造獲利。』此方法在短期內絕對有效,但長期下去,市場在變、競爭對手在變、員工也在變,長期的結果並不一定樂觀,尤其若是趨進於消費市場的產品,這長期,也許只有一年。
公司主導者的個性,真會嚴重影響到公司的發展策略,這一點,真的不容忽視。也是我工作經驗十多家公司的心得。
主導者若屬開創型,而搭配的屬下執行及靈活度不佳,則會造成整個公司追的很辛苦,會認為主導者是一個夢想家、只會畫大餅,最後會落得公司快速成長,並快速明顯萎縮。
而若公司主導者的個性,是屬保守型的,那麼,會屬於青蛙煮水,或者蝴蝶效應最後覺醒者,短期沒反應,但突然之間萎縮下來,原因不外乎被市場淘汰,或開創型員工沒有舞台而待不住走人。
因此,多元化的文化,絕對會影響到一家公司的長期績效,這點在世界上各大成功的公司中,都是不可抹滅的事實,當然,除非你有一位獨裁者的天才在主導,如賈伯斯。
第二位專家 Ken Favaro,主要是建議,不一定要用收購達到目的,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成長?大家總是覺得短期及長期成長對立,難道不行同時進行嗎?
第三位專家 W.Brian Arthur 的建議,也是我覺得很值得思考:【重新定位才是重點】!
他認為,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成長,而是重新定位。百利工到底要往那個方向走?維持或是新技術?就算是公司股東及財務長反對收購進入新的市場,百利工一樣會面臨舊技術成長的問題,它可能不在收購產生的問題,而是在製造過程的問題,如機器的故障而產生的成本(所以才想要收購監控機器以降低成本)。因此,重新定位,找出未來的發展方向才是尼基及公司內部高層應要重新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只是收不收購造成損失的問題才對。
這點,最近也有所感。公司有兩項不同性質的業務,想要平行發展,但這兩個業務若由同一部門執行,會產生很大的突衝。公司不斷嘗試想要突破,但只是徒勞無功,因為【重新定位】才可以解決!
第四位專家 Jay Gellen則提出,收購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法,應深入思考後再行動。
~~~~
文章中,主角的父親是屬於開創型的領導人,而母親,則是扮演拉著父親的人,只要父親一衝動,則,母親就提醒他:
『穿著你的襯衫,否則你可能連襯衫都會輸得精光(Keep your shirt on)。』
父親負責將讓公司成長,而母親負責讓他獲利。
想要轉型的原因有很多,是什麼原因導致企業要轉型?
我想,那才是重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