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似乎變成行銷上的一個夢魘

 

上一篇中,我們拿了外賣市場做了一個舉例,當「餓了嗎?」出來後,嚴重打擊了百度、大眾點評原有的外賣市場。「餓了嗎?」鎖定在外賣,並沒有百度及大眾點評其它的功能,等到補貼這一波促銷活動沒了,「餓了嗎?」要如何去面對百度及大眾點評?

 

若你是「餓了嗎?」的運營總監,可以有幾個方案:

再來一波補貼:燒錢,比資金,但是百度及大眾點評資金應該比你多。

為了對抗競爭對手,它們有的功能,我們也要有:你有多少時間及資金去運作?

拿流量再畫一張大餅,再投資金注入,然後反覆第一點。

在股市中撈一筆後跑路!

 

我用馬雲在2016/06月份公開演講中提到的這一段話,做為「中國互聯網市場」思維改變的一個引子。

 

 

 

 

為何把「中國互聯網市場」特別框出?說實在的,「中國互聯網市場」已經有點【變態】:改變了原來互聯網的型態。

 

 

設計一個【互聯網】的第二個基本思維,就是重新定義你的競爭對手。

 

 

若重新定義了競爭對手,我們還要去硬碰硬嗎?

 

不過,這個思維的變更真的有點困難,尤其在台灣資源少、變化少、Local化嚴重的思維下,很難去想像如何去找出公司轉型的另一個商業思維模式。

 

舉例來說:

我們不難想像為何郵局在賣保險及理財產品,但當初是什麼樣的因素去賣面膜?

 

我實在不想舉台鹽的例子(鹽一向是國家經營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原因),你可以很容易想像台鹽可以去賣化粧品,但他架了互聯網後,誰才是他的競爭對手?是 SKIIPC home7-11

 

7-11的競爭對手是全家?若 7-11 要轉型或增加營業額,那麼除了擴充上架產品線外,還有什麼方法?有多少行業,把 7-11 當成競爭對手?

 

 

互聯網不是只是 internet 那麼簡單

 

互聯網不是只有在前面架個網站寫個APP 那麼簡單,它的思考方向其實已延伸到思考公司「供應鏈體系」問題。

 

互聯網+和+互聯網有什麼不同?

 

 

互聯網第三個基本思維是什麼呢?重構公司的「供應鏈體系」,這是一個大課題。

 

 

arrow
arrow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