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歳,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者何?我相即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薩,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
若有看完前面所有金剛經觀念的人,應該完全可以看懂第十四品中的 90% 的意思;若沒有看懂的朋友,請回去看前面每一篇金剛經的觀念。這篇算是世尊對須菩提第一學期的講授總結。
一開始,須菩提用相見恨晚的心情,對前面和世尊的對話,做了一個心得總結:
「老師,你說的這些,是我開始研讀人生哲學以來,從來沒有聽說過的理論。若是有人可以真心理解這道理,抛棄眼前所見、當下所聽的現像去處理身邊的人、事、物,那麼,就不會徒增那麼多煩惱了!」
為什麼呢?
世尊做了一個課後總結,用現代管理學的寫法說說,若你在研究此經時,用心理解並用心實踐,那麼,你可以:
1。得到高情商
都知道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未必是真相,有什麼好驚訝?有什麼好可怕?有什麼好畏懼?
如你在領導桌上看到你的 idea,但上面確寫著隔壁小陳的名字,你氣的要死。開始對小陳不滿,彼此關係開始惡化,接下來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你一個人落入死胡同裡出不來。
但事實的真相是,那 idea 是小陳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設計出來的,也和領導討論過很多次了,所以那計劃書在領導桌上。
不看清真相、不去追求真理就妄下定論,自己一個人胡思亂猜,這煩惱不是自己徒增是什麼?
這是【生清淨心】的道理!
2。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只要把這個思維深入腦中並成了習慣,你都會很容易找到問題並解決它。而不是一個人自己在那裡【猜想】別人怎麼想、在那裡【懷疑】別人在你背後搞鬼、在那裡【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
不要用【自己想的】、【自己看到的】、【自己聽到的】、【自己感覺的】、【自己認為的】去看事情,什麼都是【自己的】,就是【執著】,一旦【執著】,心理自然會抗拒別人給你的、環境給你的線索,那你如何去解決困難呢?
這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3。改善人際關係
修行第一步,做人要【誠信】,做到不說謊、不說大話、不說別人壞話。
修行第二步,做人要【真心】,不要有太多套路,應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放下別管太多。
這是【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的道理!
這樣長久下來,人際關係會改善,別人自然而然也會對你付出,這樣不就是福報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