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圖截取「梁冬專訪蔣揚欽哲仁波切片段」。
【追求真相的渴求,是佛法中最重要的宗旨】,初看到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這段話的人,也許會有很多人不認同。
道德為何不是排在第一位?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中心思想,【追求真相】需要「緣」及「空」的兩大因子理論支撐!
有次和小夥伴們聊起這個話題,我拿起一個杯子問大家,「這是什麼?」
小夥伴都很聰明知道我要表達的意思,除了杯子這個答案外,有人回答:
「花瓶」
「存錢桶」
「裝飾品」
「筆桶」
「杯子」這個物件,之所以稱之為「杯子」,一來是在這社會上我們對這樣形狀及普世功能的定義,套句金剛經的語法來說:「如來說是杯子,即非杯子,是名杯子」!
二來是因為,你和這個物件的【緣】起,決定了這個物件的屬性,你把花放到這個物件裡,因此,它對你而言是一個「花瓶」;當你把零錢放到這個物件裡,它對你而言,是一个「存錢桶」;當你把筆放到這個物件裡,它對你而言,是一个「筆桶」。
因此,這物件的屬性為【空】。
佛學說的很神秘,叫做【萬物虛空】或【萬物皆空】。
【空】不是沒有,是沒有屬性!
這觀念延伸到人、事、時、地,都是如此,如一夫多妻或是一妻多夫,在我們的認知是不道德的,但是在某個社會中,這却是天經地義的事。又如,在日本,讓座給別人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事,這就是一個社會的價值觀,你說它不對嗎?【道德】,是一個特有社會的產物,為法,因此,它也是空!
當然,這世上也是有普世道德,如不能隨便殺人放火的。追求道德不是不重要,若是你有智慧去判斷萬物的背後形成原因,這【道德】就不是一件事了!
心經開頭第一句: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當你遇到一件事,看到一個人的行為,都有它背後形成的原因,而這些原因不一定是你自已認知那樣。
因此,跳脫自我的觀念,站在客觀的立場,並深入去追求【真相】,這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要去實踐的事!
因為當你靜下心來(觀自在),分析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再去做決策(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這才能跳脫【思想輪廻】,把自己的思想從錮見中解脫出來(照見五蘊皆空),把事情看清楚了,人生才會過的順利(度一切苦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