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差異會感到著迷,喜歡專注,對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這就叫做「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大致上指的就是人在嘗試新事物時會有更好的表現。 ~P161 KiKi 媽咪在去年接了個案子,搞了一年,終於第一階段上線了,自我檢討後,將失敗原因大約歸類了一下,並寫下下半年可以針對某一個可行性方案做了計畫,預計在下半年一定要完成一個內部教育訓練,並將之執行下去。 這次報告,KiKi 媽咪排在最後,先聽聽其它相關部門主管的報告。 部門 V 開始報告,這位主管技術能力強,有很多想法,每次在會議報告中總是語出驚人,提出技術開發的方法總是新奇的不得了,聽完報告,好像參加過一場新技術研討會,總覺得自己實在是井底之蛙。 但,好像聽了幾年,有沒有點...怪怪的? 部門 R 開始報告,這位主管剛上任,將帶領 PM & SA team,那簡報,好像在介紹 UML 課程表,心想,會畫 UML 就代表著案子會做好?UML 到底在 SA 中佔著什麼樣的地位? 該 KiKi 媽咪報告了,一開始我就弱了,因為我沒有像前兩個主管,引用一些有名的方法論,而只有一個方法:【經驗】。 KiKi 媽咪要寫下所有 PG 及 SA 會忽略掉的程式撰寫【原則】,並將這些原則的施行當成考績的重要參考,我相信只要注意好這些小細節,程式品質可以上昇 50% 以上。 ~~~~~~~~~~~~~~~~~~~~~~~~~~~~~~~~ 回到家,剛好翻到第三部第十七章:自我修復系統,作者也提出,方法及方法論的不同。 引用一段很有趣的內容: 「方法論就是一套通用性的系統理論,用來指導如何從事某一類腦力密集的工作,通常是一本厚重的手冊,其中明確而詳細地規定在任何時機所該採取的步驟,無關乎執行的是什麼人、在那裡或何時。撰寫方法論的是聰明人,執行方法論的則可以是呆瓜,呆瓜不必用腦袋做事...」 將一個應該用腦力工作的聰明人,訓練成不用腦袋工作的呆瓜? 但方法論真的不好嗎? 不,它是好的! 不是不能使用方法論,而是這方法論必須已經在公司實際執行過,並修正過的,最好適用過幾個案子後,才將之變為公司的標準化,這其實就是所謂的:【Best Practice】。 簡單說,Best Practice 不就是俗稱的經驗法則嗎? 書中有句話很有趣,它引用了毛澤東的名言,開發環境應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將作者的理念,加上我自己的理念導出: 1. 訓練:有一套共通性的【核心方法】,但讓員工用自己的方法做事。且不斷也提醒及深入員工的心中,重點是:將它放入考績考核中。 2. 工具:使用一些工具,可以助於歸納核心方法,但不需要一定全部照作,如 UML,誰規定一定要畫 sequence diagram? 3. 同儕審查:Review 機制一定不能省,不但可以讓同儕之間更彼此了解及鼓勵外,也可以營造良性競爭的氛圍。 又一個交響樂組織的概念: 一.同時演奏同一樂譜;(核心理念) 如同交響情人夢野田妹一樣,創造,會讓心更快樂,當然,產值一定也會相對提高!
上週老闆召開技術部門會議,各部門主管報告下半年的工作計畫。
對這些思考型的員工而言,他們會乖乖地照做?
還是陽奉陰違的進行,最後專案搞的亂七八糟?
如何用【方法】去使用,才是真正的關鍵!
作者最後的結論為:
二.演奏著必須了解其樂器的特性;(用對工具)
三.指揮必須尊重演奏的專業,並引發出最大的潛力;(訓練)
四.各演奏者間的互相支援;(同儕審查)
五.不斷的練習。(Best Practice)
- Jul 04 Mon 2011 23:15
【Peopleware】讀書心得:方法論萬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