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的客戶是誰嗎?


一定有人認為我在說廢話吧!


UML 中的 use case diagram中,為什麼要將 actor 畫進來?主要目的是什麼?


書本的標準答案是:Actor 是系統參與人員或是外部系統。這些 Actor 會去 trigger 系統(Object ),以達到一連串的系統動作。


拍拍手,答對了!


然後呢?UML 圖畫的很美,很有邏輯,結果,系統無法如期上線,時程一延再延,團隊將問題丟了出來,都是因為時程不夠、因為人力不足、因為 User 沒有將需求定義好、因為需求一再變更,所以害的系統無法如期完工…


這都是藉口!


很多時候,是開發團隊根本沒認清到,真正『使用者』的『需求』。需求沒定義好,不完全是客戶的責任,這專案經理及需求分析人員都完全沒有責任嗎?


你知道你的客戶是誰嗎?




圖中的使用者是誰?
他是什麼時候會去做扣款的作業?
他的工作地點在那裡?
他為什麼要做扣款的工作?
他要扣誰的款?
如何扣款?
需要什麼資料才能完成扣款?
完成扣款後呢?
什麼叫完成扣款了?
這位使用者如何知道己經成功或失敗?
若失敗要怎麼辦?若成功後,還有什麼後續作業嗎?
除了這位使用者外,還有人會參與這個扣款作業嗎?
若有,這個人如何幫忙?
扣款作業,會有什麼例外狀況嗎?這些例外狀況如何處理?


好了,這小小的一個作業,問題很多,這都是這個『使用者』的『需求』,請問,專案經理(或需求分析人員),有人搞清楚了嗎?若搞不清楚這個使用者的工作內容,如何去設計出他所要使用的系統呢?


為何要問這使用者是誰及工作環境?因為和使用者的操作習慣有關。


這部份,是很多需求人員及系統分析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也是後來系統上來後,改來改去最多的地方。


KiKi 媽咪有個很好的經驗。


十多年前,KiKi 媽咪做一家 Pizza 店的店端系統,分成三大部份:接單、Make Line 及派送。KiKi 媽咪負責後兩項,當客服人員接單後,將訂單內容送至 Make Line,廚房人員依訂單內容做好Pizza 後,資料到第三關,印出發票及地址條,然後派送人員送貨。


看似簡單的流程,KiKi 媽咪因為沒有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導致系統全部重新開發,且,不敢向客戶抱怨!這需求,不只是三關的作業流程,還必須包含工作環境!


製作 Pizza 人員的地點在那裡?一個全是麵粉的工作台!


位置呢?很小,螢幕只能掛在牆上!


所以:根本不可能用滑鼠,只能用數字小鍵盤!再來,因為螢幕在牆上,所以字必須很大!再來,他是依訂單內容去做 Pizza,所以必須要告知佐料內容,份量,且一張訂單多個 Pizza,但他一次只能完成一個!


但是,當時完全沒考慮到這些問題,也沒有去參觀過使用者的工作環境,所以當時為了玩技術,用了花俏的不得了的 mouse 操作,結果可想而知...


若是做給工廠現場工作的人員,他在輸入及操作上,有何特殊需求?
若是做給店端現場工作的服務人員,他在輸入及操作上,有何特殊需求?
若是做給接電話的客服人員,他大多時候是處理什麼?他在輸入及操作上,有何特殊需求?


若是 B2C 的客戶呢?放在 7-11 的 ibon 一定是用觸控式的,不會用 mouse.若是給銀髮族呢?字型是否要大一點?操作是否要用 wizard 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呢?


這些,都是在設計任何一個系統時,應要先去了解的,畫面的呈現及操作,會是此系統的成敗很重要的要素之一。


那如何確定客戶是誰呢?


除了問清楚外,參訪工作環境,多和客戶軟性的聊一聊,可以的話,和客戶一起參與工作幾天,都是必要的過程。


再來,UI prototyping 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具!


以前沒有 html 的年代,KiKi 媽咪只能用 word 或 PE2(古老吧)一格一格的畫出來確認,現在,有了 html 方便多了,每個畫面的 Link 都可以清楚的表現出來,再加上文件的輔助,更可以讓系統表現的更清楚!千萬不要怕因為畫了 prototyping 會讓系統需求更複雜,在規劃時,問題早點顯現出來,總比人力全投入後,才發現和使用者的距離更遠來的好吧!


拉進你和使用者的距離,才會讓系統更有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