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爸爸帶回來一本「MIT 紙製飛機完全手冊」,讓懷特第一次聽到 MIT 。
十三歲那年首次的地球環保日,點燃起懷特對環保的興趣。
高中時,懷特想申請 MIT 念大學,老師拒絕幫他寫推薦信,理由是她覺得 MIT 不夠人性化。
之後,懷特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邊主修環境工程,一邊研究藝術史、讀法文、義大利文、美國電影,到歐洲大陸遊歷,然後,再回到他一直想要念的環保相關課程-MIT 的「科技暨政策課程(TPP)」。
第一學期,懷特選了他要修的課程,開始了 MIT 研究所之旅。
「創意 MIT」是懷特使用日誌式半自傳的方式完成的,幽默的語句、另類的思考方式,讓這個學生在 MIT 很與眾不同。
MIT 的學習過程,其實和台灣的研究所相同的是,有小考、大考、有習題,只是這些習題不用交,也不打分數,但是,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和助理教授,或是約教授一起討論。最後找一個研究題目,完成一份研究報告。
不同的是,除了來自教授們的壓力之外,學生們對自我的要求之高,讓我對美國的感覺和以往截然不同(好萊鳿的電影看太多)。
MIT 的學生各自修課,大半時間孤軍奮戰,靠著不斷的找題目練習、努力分析、不停的讀書直到半夜,有人甚至二年來每天只睡二、三小時過日子,因為只要一不小心,就被踼出學校。能留在學校畢業的,通常是入學人數的 1/3 不到(不只是被踼出學校,因為壓力而自殺的比率也是全美最高的)。
當然,這本書不是在教大家不要睡覺一直念書,而是描寫作者懷特這隻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如何從第一個學期的兩 C,一個 B,到第二學期的兩個 A,一個 B,到一直到助理教授最後簽下研究論文報告時對他說:「你是個倖存者哦!」。
對懷特來說,這段學習歷程不只是拿到社會上受人尊重的文憑那麼簡單而己而是由一個單純的大學生,變成一個有思考分析能力及對自我負責的大人。
這本書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懷特至熱力學教授的辦公室希望得到協助,被教授修理了一頓,一個二十五歲的男孩哭著跑出辦公室的那一幕。
教授只是對他說:「很明顯你還沒有準備好參加這個討論,我是個大忙人,而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沒有把你的問題整理好,請再不要踏進這裡來。」
因為當懷特拿著題目去問問題時,完全沒有經過思考過,再加上教授問的基本問題現場完全答不出來而已。
~待續,懷特的精彩學習之路
KiKi 媽咪感想:
問對問題,是解決問題及思考分析的第一步。
其實不只是念書這件事,遇到生活周遭的問題也是相同的。
在問老師問題之前,有先思考過自己的問題在那裡嗎?
和同事開會之前,有先整理過要開會的內容嗎?
尋求老闆及同事的協助之前,有想清楚要問什麼問題嗎?
而做為解答者的人,是否可以由他人的問題中找出蛛絲馬跡,幫助自己回答正確方向?或是反問問題,引導問者自己找出答案???
若可以自行從思考中找出答案,那一個知識永遠才是屬於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