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複雜」又帶給我再一次的震撼。


 


法默說:「力量其實蘊藏於連結點之中。」


結合論用於很多地方,生物學、物理學、社會學。


 


法默:「你可以由非常非常簡單的節點著手-線性的『聚合物』、只有二元的『訊息』、或是只能開關的『神經元』,經過相互反應後,仍然產生令人驚訝而複雜的結果。」


 


法默以學習和演化為例,說明單一節點的變化,如何影響網路整理行為的活動。


要改變行為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連結點的位置固定不變,但是改變它們的強度,這也是等於賀南所謂的「採掘式」學習,以不斷改善自我的知識、改進心智來刺激這個節點,直到它做出正確的反應。


第二種方式較劇烈,就是改變整個網路的布線圖,把舊的連結點扯掉,放入整個連結點。這種方式,為賀南的「探險式」學習,如破壞式的創新。


 


這和管理有什麼關係呢?


 


舉例來說。


團隊的工作效率越來越差,通常是因為少數份子的效率下降,導致整體水準往下拉,而偏差行為的影響力會隨著整體水準的下降快速的散播,如此不斷的反覆加強負面偏差,最後變成「大染缸」團體,共犯結構於是形成。


那怎麼辦呢?


第一方式,找出造成行為偏差的異常分子,不斷的加以導正其觀念或是行為,直到他往正面行為前進,利用正向回饋機制,進而影響到整個團體,直到回復正常。


第二種方式,為激烈的破壞式管理,直接將這些行為偏差的分子拔除,不管是調單位或請他走路,並重新整頓原有的團隊。


使用那一種方式才好?


若此異常分子處在「要徑」上,且連結點多到不行,建議先使用第一種,因為太快將之移除,影響的範圍太大,除非,已有另一個同質或更有力量的人選可以放至要徑上,不然,短期之內也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整個網路的崩盤,如帶著整個團隊另覓春天。


若此異常分子並不是在「要徑」上,也許可以將之移除,重新分配角色,或找替補人員上去。


兩種方式也可混合使用。如,先使用第一種,先降低其衝擊,並培育其接班人,若行為偏差者無法隨環境變更,則以接班人替代。若可以被導正,則皆大歡喜。


此模型可用於工業工程、系統分析、程式問題解決、流程管理(BPR)、經濟學等。


 


為何那麼神奇?


因為,這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是網網相連、息息相關的連結在一起,不是嗎?


 


很複雜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Ki 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