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響樂組織「系統的本質」中,學習到不可分割之整體性、如何自我學習達到應有的智慧;而在 PC 行動理論中,認識了「PC 觀察與介入的可能領域」中,問題解決的步驟;在「System Thinking」及「SSM」方法中領悟到解決問題前應要考慮的範圍及找出問題的癥結點。現在,應是如何將這些學習到的工具做一次整理了。
第一次實際紀錄下自己的行動計畫及學習歷程,透過文字的敍述讓自己有機會靜下心來審視自己行動的盲點。在這幾個星期的學習行動過程中,觀察到自己的行動有一個地方一直無法突破,也許是專業上的執著,也許還看不清現狀,對於「系統」兩個字的感覺一直無法釋懷。第二週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寫下對實務中有興趣的事項,記得當時是記錄下知識管理的興趣,在這些學習的日子以來,對它的理解越來越廣,但卻無法深入理解,對它有一股很想了解它又不知如何開始的窘境,於是從老師網站介紹的文章中,看到了書架上一本己積滿灰塵的書籍。
多年前買了第五項修練這本書,連第一章都沒有看完,就有點看不下去,只是覺得太理論,對它沒有任何感覺! 近幾年彼得.聖吉後來陸續又出了第五項修練的實踐篇二集共四本,也一直沒有機會去翻閱它。直到上個月,在老師的網站上有人提起這本書,並提出學習型組織,於是又拿起這本書翻了一下,竟讓我愛不釋手,久久感動在心!在這幾年裡,接觸了許多管理學上的新名詞,如學習型組織、系統思考、e-Learing、KM、平衡計分卡、策略管理等等,但總是缺了一點什麼。而這些答案,我在這本書中漸漸將所有的點一步一步的連貫起來了!
「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一章,讓我對個人之行動計畫及學習歷程有很深的體會。「生命的系統有其完整性,而其整體特性也因此顯現在外。組織也是一樣;要了解組織中管理問題的癥結,必須先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系統整體。...關於如何判斷整體,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應讓研究的互動因素,應該是那些跟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因素,而不是以我們的組織或系統中,因功能而畫分的人為界線為出發點。這個原則稱為『系統邊界原理』。」(第五項修練;第四章 p95~96)。
很多時候,會因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產生不同的決策資訊,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政策。瞎子摸象的故事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人們是依自己習慣的角度看事情,但一個組織的高層決策人員,是不可以用如此草率去看問題。而自已對事務的看法,也很容易戴著有色的目境及角度,而無看清事情的真象,因此,想了很久後,學習及探索的第一步,為和「系統理論」相關之主題,讓自己的眼光可以放的更廣更遠也更深入,才可以有足夠之資訊及判斷力去解決四週之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