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待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非菩薩。】
弟子須菩提問師父,我們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呢?
金剛經就像論語一樣,是年輕印度王子,悉達多,的追隨者,在後幾世撰寫而成。隨著口語相傳及文字的變遷著成,如同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及周易等古書一樣,有些當時使用的字詞或口音的關係,流傳下的文字很不好去理解,因此,不同的老師講解也會有所不同,都沒有錯,只是每人感受不同。
金剛經中常出現幾個詞,「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查過很多書及大師們的解說,總覺得差了點什麼。不是批評他們說的不對,而是缺了點【生活中的現實】,對現代人來說,就是看不懂!
其實只要理解一件事:金剛經的宗旨,就不難理解文字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有句老話,【相由心生】,很多人把【相】當成是面相,其實是不正確的,相,是指自己看到的【東西】,可能是另一個人、一件事情、環境關係等等。
因此,【相由心生】應是這樣說明:「你看到的人事物,都是因為用你自己的觀點看到的表相。」雖然沒有再說明下去,但是也接到了金剛經中的主旨:【萬物皆無本性】,萬物的特性,是【個人的觀點】加上去的。所以才說,萬物為【空】。(請參考:對佛經應有的正確觀念:空)
那麼,再把這【相】的意思套到這四相中,即可恍然大悟了吧!
剛才的對話,我們想像一下:
弟子須菩提問師父,我們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心」呢?
師父回說:「這世上的萬物,包含不是生命體的何任一件事情,總有走向死亡或結束的一日。有些事情,不是我們一個人或當下可以去解決的,為什麼呢?」
師父停頓了一下,並繼續說道:「因為,只要我們一直相信自己的肉眼所看到的、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被四周的環境所影響,自己的心被外在所左右,怎麼可能去看清事實,不看清事實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那麼,如何可以得到快樂及滿足感呢?因此,想要控制自己的心,要從學習抛開自己的成見開始。」(佛經中總是勸人要遠離痛苦,我更喜歡使用得到快樂,是否會正向一點?)
明心見性,也就是這個道理!